自遊行程十發祖居

程十發祖居程十發祖居
 「楓涇是江蘇省和浙江省連繫的一個小鎮,可以證明兩個『母親』共同喜歡這個孩子。」「一個小鎮跨越吳越兩地,一定有它的特點,所以使人流連神往。」「我的老家在楓涇,無形中育我成長的正是吳越文化。」這是國畫大師程十發在《丹青蘊情》一書中寫的幾句話,充滿了大師對故鄉楓涇的一片深情。
1921年,程十發出生於楓涇太平坊(今和平街151-153號)一戶行醫世家。程家原籍皖南,太平天國後期,避亂到楓涇。程十發的曾祖父世齋公是個讀書人,精通醫道。祖父子美公,也隨父學醫,且 練就一手好字,當年楓涇「積穀倉」三字就出於他的手筆。父親欣木公醫術高 深,在楓涇懸壺濟世,留下美名。
程十發4歲時父親去松江行醫,他就隨同祖父一起生活。7歲起被送到楓涇祥通小學讀書。9歲那年父親病故。之後,他的成長受祖父子美公影響較大。子美公擅長書畫,經常有三五同好來他家評書論畫,其中一位叫張定九的先生經常教程十發寫寫畫畫。耳濡目染,程十發對畫畫產生了濃 厚興趣。1938年,程十發遂報考上海美專,四年後畢業,就舉辦個人畫展。之後,不斷向《申報》投寄畫稿,開始漸漸有了名氣。
解放後,程十發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任創作員,1956年參加上海畫院籌備工作,擔任一級畫師。期間,程十發風華正茂,其畫作不斷獲獎。他的國畫作品《歌唱祖國春天》榮獲全國第一屆青年美展一等獎,《儒林外史》插圖榮獲華東地區書籍裝幀一等獎,同時獲德國萊比錫國際書籍裝幀銀獎。連環畫《孔乙己》、《畫皮》獲首屆全國連環畫繪畫二等獎,影響很大。70年代,《李時珍問藥圖》、《西湖民間故事》彩色插圖分別獲得上海科普畫展和全國書籍裝幀展覽會榮譽獎。之後,他出版了《程十發花鳥習作選》、《程十發近作選》、《程十發書畫》一至九集、《程十發畫集》、《程十發藝術》等書畫作品集,成為國內畫壇知名的國畫大師。他長期擔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。中國文聯委員、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、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。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等職,在國內享有很高的聲望。
程十發曾三次回楓涇。1977年9月到12月,當時左的思想還在政治上佔主導地位,他被下放到楓涇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。當時正是金秋時節,程十發不僅在楓涇鎮文化站創作了連環畫《馬頭琴的傳說》,還與故鄉的百姓特別是一批青年美術愛好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。據當時的青年美術愛好者回憶,那時程十發在文化站後樓上,專注地創作連環畫,他身後的牆上,釘著一幅幅完成的畫作。每有青年愛好者前去,他總是指著案頭的一袋糖果招呼,「吃糖,自己拿。」一次,一位青年大膽問:「程先生,我們學得好畫畫嗎?」程十發望著那位後來繪畫創作頗有成就的青年緩慢而風趣地說:「聰明人,一學就會,一學就放,學不好畫畫;腦子有毛病的,也學不好;只有不聰明,但堅持畫下去的,才學得好。」程十發的話,鼓勵了當地不少的美術愛好者,使他們日後都在美術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。
2002年3月24日,八十多歲高齡的程十發攜家人第二次回故鄉。他懷著對故鄉的一片深情,來到和平街幼年生活的祖居,還到南大街121號一125號中國早期共產黨員袁世釗烈士的故居敬獻了花籃,原來,袁世創烈士還是程十發的親舅公。
時隔兩個月,在金山區和楓涇鎮黨委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,一本集中收集上世紀70年代程十發、劉旦宅、汪觀清、韓和平、鄭家聲等一批享有盛名的畫家到楓涇體驗生活期間留下的100幅精美畫作的大型畫集《丹青蘊情》出版了。程十發熱情地為該書封面題寫了書名。
在《丹青蘊情》畫冊的首髮式上,程十發和其他畫家不僅深情地回憶當時的經歷,還與當時手把手教過的農民畫家陳富林等一起共同作畫,為楓涇鎮留下了珍貴的墨寶。
現在,程十發早期生活過的和平街151號祖居已經修復開放。這是一座三埭兩天井後帶花園的宅院。裡邊恢復了程十發祖父、父親行醫的診所廳堂和程十發出生居住的臥室。臥室裡雕花床、梳妝台一應俱全。同時祖居還展出了程十發部分畫作以及生活、創作用具。

印達姆旅遊紀念品:INDAHMU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