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植園課植園
課植園位於朱家用北首西井街,環境幽靜,風光獨好,是鎮上最大的莊園式園林建築,原國主馬文卿,故俗稱「馬家花園」。園名定為「課植」乃寓「課讀之餘,不忘耕植」之意,故園內既建有書城,又辟有稻香村,以應園名。
馬家祖上原籍江西,後遷至昆山朝陽門,清末曾捐宮為道台銜,後於朱家角井亭港擇地百畝,自民國元年(1912年)開始興建這座園林,停停建建前後歷時15年之久,花銀30餘萬元,直至馬文卿去世時,該園還未全部建成,但也頗具規模,亭台樓榭、假山水池、石碑長廊、古樹名木,應有盡有,方圓數百
裡,名聞遐邇。
據說園主馬文卿為造這座園林,曾遊遍江南園林,凡每見一處勝景,決不放過,必命人著意仿建,如上海豫園風格的荷花池、九曲橋;蘇州獅子林中的倒掛獅子彎等,如此集江南園林精華於一園的馬家花園,現模恢宏,風格各異,在上海地區也實屬罕見。課植園於1986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課植園座西朝東,正牆門面對西井亭港,沿河原有船舫及一垛數十高的照牆,照牆兩旁曾建有兩座「司鼓亭」,每遇賓客來臨,吹鼓手就吹吹打打,鼓樂齊鳴,以示歡迎。
整個莊園由廳堂區、假山區、園林區三大部分構成,牆門內第一道建築為往來賓客停放轎子用的門廳,門廳後是頭廳。二廳、三廳和迎貴廳四球進深的「廳堂」建築。廳堂內建築十分考究,雕樑畫棟,工藝精細,屋頂面採用雙層瓦片行板結構,有冬暖夏涼之奇效。頭廳後儀門處還飾有精細磚雕,處處顯示出大富人家的豪華氣派。後律迎貴廳,更顯雍容華貴,它緊靠一角月洞門亭子和碧波粼粼的荷花池,兩旁裝就雕花落地長窗,地鋪印紋水磨磚塊,拼成各種花樣圖案,前植桂花兩株,以諧其音。
迎貴廳向東為書城,前有雙帛亭,今亭毀井仍在。這別具一格的書城,有仿城牆,城垛,上書「月洞門」三字,進洞門,內築有一拱形岸橋,橋扶手欄杆飾以翠綠琉璃瓦筒,顯得古色古香,踏步上橋,可進入藏書樓,樓有兩層,飛簷翹角,此地為當時所謂「課讀」之用。
迎貴廳南側,有一條長約20多米的碑廊,碑廊內鑲嵌著明清著名書畫家碑刻15塊,有明代文人文微明「游西山寺」十二首,祝枝山的「梅花詩」,唐寅的手札及周天球詩等,時為馬氏聘請雕刻高手.依照其真跡雕鑿之,字體蒼勁有力,筆鋒勾絲畢露,絲絲入扣,令人歎為觀止,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。現已外加玻璃木框罩之,定為縣文物加以保護。以碑廊為界,北部為廳堂區,南部為假山區。假山區內是以各種造型的瘦、漏、透太湖石堆砌而成,形成迂迥曲折,如人迷霧的格局。假山南面是莊園內一座標誌性建築--正方形五層樓,頂端飾有四角形亭子,稱「望月亭」,是全鎮最高建築,雄偉壯觀,氣勢非同一般,與望月亭遙相呼應的是旁邊二樓上的四方亭,同走馬樓及五層樓相連通,形成頗具江南建築風格的建築群體。
在假山區,還建有打唱壇,唱戲樓,觀戲廳等建築,形成頗具特色的消遣娛樂場所,惜乎目前年久失修,頓顯老態。從假山區到書城間,有一長形荷花池,將假山區隔成半島,由一座「課植橋」與之相連,此橋為全鎮36座橋中最小的一座,全長僅5米,但橋欄、橋洞、石級一應俱全,小巧玲瓏,猶如微縮景觀,惹人喜愛。荷花池中原還有一釣魚台,故稱「水晶宮」,用青磚砌成拱形門洞,冬暖夏涼,此處撒鉤垂釣,優哉游哉。釣魚台旁另辟一小池,置有湖石,噴水不息.內養金魚,供人玩賞。地邊有一蝙蝠亭,亭內四壁畫有上百隻蝙蝠。
緊靠荷花池西即為園林區,也稱稻香村,內中植遍桃、李、杏、枇杷等各種果樹,還植有紫薇、香圓、羅漢松、古松翠柏等古樹名木,常年鬱鬱蔥蔥,綠樹成蔭,馬氏宗祠墓地也設置在旁。在其西南角又辟小型遊覽區,內有小型假山,荷花池,九曲橋和倒掛獅子亭。該亭又稱「五角亭」,值得一提的是,一骰亭子均為四角或八角成雙的,此亭造型稀罕之處是成五角,在建築上頗有難度,足見當時能工巧匠的手藝之高。那五隻翹角上各有一倒掛木到獅子,造型生動,形象逼真,惟妙惟肖。
整個課植園中共建有各種建築及生活用房200餘間,佈局錯落有致,疏密得當,獨具匠心,在私家園林建築中也是極為罕見的。
1956年,課植園曾闢為朱家角中學校址,目前校園和園林區基本分離,隨著古鎮旅遊事業的飛速發展,有關方面對課植園正著手擬定修復開放事宜.相信不久,這座江南名園將重放異彩!
印達姆旅遊紀念品:
INDAHMU.COM